关于加强我市群众文化工作的调查和建议
来源:本站  时间:2017-01-03 17:20:35  编辑:admin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郑州市委、市政府连续几年把群众文化建设列入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群众深生活质量,极大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我市群众文化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150个示范性社区文化中心”、“1300个农村文化大院”,成立了“100支特色文艺团队”、 培训了4000名业余文艺骨干。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市群艺馆、各县(市)区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的梯级群众文化网络。郑州市群艺馆专业骨干和辅导的文艺团队举办了“公益大舞台”、“公益大展厅”和“公益大讲堂”,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免费的文化服务。在市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以节庆、绿色周末、赛事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展开。据调查,我市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最为活跃。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广场成为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每日参与活动人数众多。从活动形式看,既有分散的,也有集中的,既有经常性的,也有季节性的;从活动内容看,涉及文化、艺术、体育等诸多领域,广场不仅成为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更成为了人们增进了解、沟通信息的平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建设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比较活跃。
    二、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我市的群众文化工作一直呈现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省会郑州的文化强市建设中发挥着显著而重要的作用。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群众“要文化”的强烈愿望相比、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举办活动过于僵化死板,活动空间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够灵活,忽略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小型化、多样性、随意性的特点;群众文化相关单位各自为政,单枪匹马往基层“送文化”,往往需要的地方送不到,而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的地方却经常“锦上添花”;活动中缺乏统筹考虑,忽略了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没有全面考虑群众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欣赏结构也存在极大差别的社会现状;社区、农村群众文化投入不足,设备不健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加强我市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议
新的发展形势,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群众文化工作大发展、大繁荣,有新突破、有新作为。
(一)加大文化阵地投入,丰富社区群众生活。群众文化是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来办。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保证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经费,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将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我市网格化管理体系,群众文化单位要与社区结合,改变原有工作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带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上台阶、上水平。同时要有针对性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向社区工作人员传授文化活动知识和技能,大力培养各种群众文艺骨干队伍,进一步拓展社区群众活动层面。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添置设备、器材,发挥这些文化阵地的作用,让这些阵地“动”起来,千万不能“建而不用”或“挪作他用”。
(二)深入挖掘通俗文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首先,要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形式、新机制。比如,长期以来,在提到城市群众文化工作时,人们往往能想到各类文艺比赛,而在群众眼中,这些大赛是最缺乏观赏性和可看性的,因为这些大赛很难在外在环境上为观众提供集中于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的特殊氛围,所有的大赛程序都是雷同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组织者要开题演讲,评委要频频亮分,工作人员在场内来来往往,最后还有领导的颁奖环节等等,这些很难激发观众再次欣赏这类艺术活动的欲望和情绪,像这种严重缺乏欣赏性的各类文化大赛活动应当得到改革。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另外,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也是发展通俗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因为通俗的现代艺术离不开这些物质设备,它们也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三)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形成强大社会力量。打破群众文化工作“各自为战”的基本格局,整合公共文化资源,采取集约化、一体化运作模式,以共同的品牌、共同的平台、共同的活动,把文化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1、文化部门应该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力量,为我所用,更好地服务群众,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教育、科技、卫生、计生等部门联手,资源共享;把群众文化工作与新兴媒体、网络的宣传结合,增强它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把群众文化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彰显文化的地域特色。2、拓展多种群众文化空间。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3、文化(艺术)馆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注意把群众自发、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领导起来,逐步建立和规范书画、围棋、戏曲、腰鼓、体操、气功等各种群众性的文化社团,组织他们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特别是把民间职业剧团,群众业余宣传队伍纳入视线,以文化(艺术)馆为龙头,整合、协调各种群众文化力量,帮助他们整合、提高、拓展,从而实现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四)充分发挥“正能量”,构建群众精神家园。群众文化的受众,虽然可以定义为普遍群众,但是实际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不同类型。做群众文化工作,就应该找准受众定位,分析受众心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正面宣传引导。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对象的不同情况和要求,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宣传,把科学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统一起来,把教育的要求与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小品、话剧等形式,身边人演唱身边事,开展警示教育,激励失足者自尊、自重、自警、自励;通过演讲会、故事会、歌舞等文艺活动,引导弱势群体自立自强、勇于创业;通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计划生育、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等为主要内容,组织群众文化大赛活动,既寓教于乐,又传播先进文化,让群众在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动中找到“精神家园”。
农工党郑州市委会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农工党郑州市委会”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工党郑州市委会和农工党郑州市委会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 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农工党郑州市委会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农工党郑州市委会”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农工党郑州市委会",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首页  | 工作动态  | 参政议政  | 社会服务  | 组织建设  | 学习宣传  | 社情民意  | 党史纵览  | 党员风采